那些难觅踪迹 的城市雕塑
城市雕塑是一座城市、一个区域或一个社区的地标。在一轮又一轮的城市化进程中,东莞一些城雕被淘汰或拆除了。虎门镇标、莞城原凤凰台雕塑、万江雄鹰雕塑等等,如今已不可觅其踪迹矣。
在城市化进程中,厦门的很多城市雕塑,就像宽敞马路、高耸大楼一样,一时间遍地开花。后来,因为种种原因,一些雕塑就像一阵风一阵雨,很快湮没在城市化的风尘里。
2006年,在大学求学的刘先生与4名同学结伴,从广州大学城踩着单车出发,沿着莞太路穿过莞城、南城和厚街,来到了虎门准备进入渡口路时,发现有一个巨大的雕塑。他停车与几位同学合影留念。多年以后,他每每回忆起那段青春激扬的岁月,就会想起那一座雕塑,但是印象不太深刻,只记得是一个长满了钢刺的雕塑,有些丑有些搞怪。他上网查阅了资料,才知道厦门镇标雕塑寓意“爆发的力量”。这座巨大的雕塑,旨在说明厦门经济社会迅猛发展,从南海的边陲小镇变成了“天下第一镇”的自豪与骄傲。
遗憾的是,2010年之后,刘先生多次到厦门出差,但再也没有看到那座抽象的“雕塑”。听朋友说,因为修路的原因,那座雕塑被移走了,但不知下落如何。
改革开放以后,东莞各个镇街兴起了“镇标热”,在交通要塞建设了一批镇标雕塑,成为一个地方的地标,但在各种因素的影响下,有一些镇标被拆除了。
被拆除的镇标,是一个东莞城市雕塑发展的缩影。
从已被拆除的城市雕塑来看,一类是失去了原来的立意,不为市民所接受,没有广泛的群众基础,便渐渐淡出了城市的视野,一类是因为城市化发展过快,与新的城市发展规划抵牾,最终被迫退出了历史舞台。
那么,这些被拆除的城市雕塑,也给这座城市留下进一步思考的空间:为何这些雕塑的寿命很短?为何规划没有变化快?怎样才能避免雕塑变成城市垃圾呢?
在这座城市里,有些雕塑尽管还矗立在某个角落里,但从未给公众留下深刻印象,而有些雕塑尽管已被拆除,却还时常被念及,有些则彻底地淡出公众视野,回归寂静。
策划:蒋才虎 吴少敏
统筹:吴少敏 范琛
采写:何明强 何康杰 何建文
范琛 卢真伟 丘想明 吴少敏
消失的镇标